
充气膜结构的内压范围需根据结构类型、使用场景、气候条件及设计要求综合确定,不同类型结构的内压差异显著。以下是常见充气膜结构的内压范围及关键影响因素:
一、按结构类型划分
1. 气承式膜结构(Air-Supported Structures)
定义:通过持续供气维持膜面张力,形成封闭空间(如体育场馆、仓储设施)。
常见内压范围:
正常工况:0.3~0.8 kPa(300~800 Pa)
示例:小型体育场馆(如篮球馆)内压约0.4 kPa;大型场馆(如足球场)可能达0.6 kPa。
极端工况:1.0~2.5 kPa(1000~2500 Pa)
需抵抗强风(如风速30m/s时内压升至1.5 kPa)或暴雪(雪荷载1.0 kPa时内压需≥1.5 kPa)。
特点:内压较低时能耗低,但需通过膜面形状(如双曲面)和锚固系统增强稳定性。
2. 气枕式膜结构(Air Cushion Structures)
定义:由两层或多层膜材形成封闭气枕,通过充气维持形状(如建筑立面装饰、采光顶)。
常见内压范围:
正常工况:0.1~1.0 kPa(100~1000 Pa)
示例:建筑立面装饰气枕内压约200~500 Pa;采光顶气枕可能达800 Pa。
极端工况:1.0~1.5 kPa(1000~1500 Pa)
需抵抗风吸力或局部积雪。
特点:内压较低,但需通过膜材厚度和气枕间距控制变形。
3. 骨架式充气膜结构(Frame-Supported Air Structures)
定义:膜材通过钢索或骨架支撑,内部充气增强刚度(如临时展览馆、应急帐篷)。
常见内压范围:
正常工况:0.05~0.3 kPa(50~300 Pa)
示例:小型帐篷内压约100 Pa;中型展览馆可能达200 Pa。
极端工况:0.3~0.8 kPa(300~800 Pa)
需抵抗强风或人员活动荷载。
特点:内压较低,主要依赖骨架系统承载,充气用于辅助成型。
二、按使用场景划分
1. 体育场馆
内压范围:0.4~1.0 kPa
正常赛事:0.5 kPa(平衡能耗与稳定性)。
强风/暴雪:0.8~1.0 kPa(确保膜面不凹陷)。
示例:北京“水立方”国家游泳中心采用ETFE气枕,内压约0.3~0.5 kPa。
2. 工业仓储
内压范围:0.2~0.6 kPa
轻型仓储(如粮食、布料):0.3 kPa。
重型仓储(如机械设备):0.5~0.6 kPa(需抵抗货物堆载)。
特点:内压需与货物重量匹配,避免膜面过度变形。
3. 应急设施
内压范围:0.1~0.3 kPa
临时医疗帐篷:0.15 kPa(快速部署,低能耗)。
灾后安置房:0.25 kPa(兼顾稳定性与成本)。
特点:内压较低,但需通过快速充气系统实现快速搭建。
三、气候条件对内压的影响
风荷载
风速每增加10m/s,内压需相应提高约0.2~0.5 kPa(如风速20m/s时内压需≥0.8 kPa)。
示例:沿海地区因风压大,内压设计值通常比内陆高20%~30%。
雪荷载
积雪厚度每增加10cm,内压需提高约0.1~0.3 kPa(如50cm积雪时内压需≥1.0 kPa)。
示例:北欧地区因降雪量大,气承式结构内压设计值可达1.5 kPa。
温度变化
温度升高10℃,膜内气体膨胀导致内压上升约3%~5%(需通过泄压阀调节)。
示例:夏季高温时,内压可能自动升至设计上限,需提前预设安全余量。
四、内压设定的关键原则
经济性:内压越高,能耗和膜材成本越高,需在稳定性与成本间平衡。
示例:气承式结构内压每提高0.1 kPa,风机功率需增加约10%~15%。
安全性:内压需覆盖所有可能工况(如风、雪、地震组合荷载)。
示例:设计时需按“1.4倍恒荷载+1.5倍活荷载”组合验算内压。
可调节性:配备自动控制系统,根据实时荷载动态调整内压。
示例:通过压力传感器和变频风机实现内压±10%的精准控制。
上一篇:充气膜结构的内压设定
下一篇:没有了!